山西挖出远古宫城 学者:或为“尧都“
山西考古研究所昨日表示,经过5年发掘、论证,考古专家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中国最早的宫城,为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制度提供重要实物参考。专家更指出,发现宫城的陶寺遗址,很有可能就是尧的都城。
国内传媒报道,陶寺遗址是山西省襄汾县一个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面积至少达56万平方米的考古遗址,距今约4500至4000年。考古专家早年已发现陶寺遗址有疑似宫城城墙,在2013年开始挖掘,直至去年确认宫城位置,并找到宫城的东南门址和东南拐角处的侧门。
陶寺宫城位于陶寺遗址东北部,呈长方形,东西长约470米,南北宽约270米,面积近13万平方米,由北墙、东墙、南墙、西墙组成。城垣地上部分已不存在,仅剩余地下基础部分。南墙西段及西南拐角已被破坏。
专家指出,今年考古工作人员开始发掘宫城东南拐角,发现陶寺宫城遗址基本完整,自成体系,结构严谨,具有突出的防御性质,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宫城。据说,宫城实际上就是古代阶级划分的重要标志,分隔皇室与普通百姓生活区域,故此陶寺很可能是中国古代重要都城制度的最初形态。
陶寺遗址堪称中国史前功能区划最完备的都城,由王宫,外郭城、下层贵族居住区,仓储区,王族墓地(王陵),观像祭祀台、工官管理的手工业作坊区、庶民居住区构成,兴建与使用时代距今4300至4000年。
专家缓引证据显示,陶寺遗址在年代、地理位置、内涵、规模和等级以及文明程度等,都与尧都相当契合。学术界也有愈来愈多学者认为,陶寺遗址很有可能就是尧的都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