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如何打造公正优质公共资源交易“大市场”?
工程招标、政府采购、土地矿权、国有产权构成……这些是公共资源交易的主要内容。只要是使用政府资金,大到架桥铺路,小到一桌一椅,无不是公共资源交易的成果。如何做好做实公共资源交易?怎样打好公共资源交易“放管服”这手牌?党的十八大以来,芜湖市先后进行了 “改革管理体制”“建设诚信体系”“信息化建设”“市县一体化”等一系列改革,打造了一个“放管结合 服务优质”的公共资源交易“大市场”。
体制改革 权力制衡
据芜湖市公共资源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市招标采购改革工作在全省起步较早,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在体制机制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深化,如权力相对集中,市场化机制的积极作用没有得到释放和发挥等。为此,2014年初,芜湖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新一轮体制机制改革工作。
此次改革中,芜湖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分别正式挂牌成立,一个负责制定规则、管理交易中心、协调行政监管部门,一个主要负责提供交易场地、设备和公共服务,见证交易过程。而招投标执法监督和行业管理职能则回归法律本位交给了市财政局、住建委、交通运输局、水务局和信息办五大部门。在体制上实现了监管分离、权力制衡,提高执法公信力。
在推进交易服务市场化进程中,芜湖市又积极探索将原有政府招标采购代理处的代理模式,转变为社会招标代理机构的代理模式。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建立社会代理机构考核竞争机制,减少了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
守信激励 失信惩戒
自2014年开始,芜湖市就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招投标领域信用体系,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守信激励、失信惩戒”为导向,以“两场联动”为核心,以多部门联合惩戒为保障的具有芜湖特色的公共资源交易诚信评价体系。其中,投标人通过诚信评价计分,直接运用到招投标评标中;严重不良行为企业将禁止参加招投标,并实行网上曝光。
目前,该诚信评价体系已建立9大类23子项信用评价规则,已为近1万家企业建立信用记录8万余条,已启用并完成信用标项目 1000多个,信用信息已与省住建厅等省直部门互联互通和信用共享。不仅有效遏制了挂靠投标情况,还有效促进了项目履约,促进了中标人自律守信。
全程电子化 优化服务
信息化是招投标发展的大势所趋。芜湖市按照“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模式,建设了全流程电子化招标信息系统,实行全程电子化交易。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初步统计,芜湖市公开招标采购项目公共资源交易电子化率已达到80%,处在全省第一方阵。
“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后,真正方便的是投标企业。比如未实施全程电子化交易之前,投标企业至少需往返交易中心四趟,如今电子化项目投标企业只需往返交易中心一趟,其余全部在网上运行。此外,实行电子收退保证金,退付投标人保证金效率大幅提高,极大降低了投标人投标成本。
据悉,芜湖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还在继续制定全程电子化交易范本,拟在以往开发并投入使用18个全程电子化交易模板的基础上,新开发8个左右全程电子化交易模板,覆盖政府采购房建和市政、交通、水利等项目。另外,正积极拓展“徽采商城”使用范围,力争年内在全市实现全覆盖。
市县一体 资源共享
为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作为省发改委试点城市,芜湖市于去年4月整合建立了规范的市县一体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深入推进了公共资源交易改革。目前,除了限额以下的小型项目实行就地交易外,所有公开招标的项目全部进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集中交易。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及各县分中心已实行统一企业(供应商)库、统一交易系统、统一信息发布、统一交易规则、统一交易流程、统一专家库、统一诚信评价、统一资料保管等八个统一。
据介绍,2016年,芜湖市完成政府招标采购交易项目7643项,项目数同比增长128%;预算金额121亿元,交易金额89.35亿元,交易额同比增长120%,资金节约率26%。今年1-8月,全市公共资源交易完成交易项目5774项,预算金额87.31亿元,交易金额66.03亿元,资金节约率24.4%。